01“25号宇宙”的语言设计团队关于“城市之谜迷之城市”的主题构思源于一个研究视频——约翰·卡尔宏(JohnB.Calhoun)的“25号宇宙”实验,虽然这个实验有许多漏洞,也被世人所诟病,但依然不妨碍它对人类的未来敲响一记警钟。这个实验告诉人们在完美物质条件下生物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消极行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正不断趋近所谓的“完美”。△“25号宇宙“实验“完美”真的好吗?杨柳青是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古镇,但是因为城市化的冲击,古往今来人们所生活着的乡村逐渐被行列式的居住区取代,现代化排除着一切“肮脏”的地方,同质化的、复制黏贴的设计疲劳着人们的审美,技术带给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在磨灭着场所的多样性。设计团队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混乱多元的状态,现代主义下,功能分区异常明确的时代正在逐渐离去,迎接人类的将会是充满自发性、随机性的城市,城市会是一个乐高拼图,按照每个人的需求与意志逐渐生长,在这看似随机的表面下,内部又贯穿着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去统筹这种发展。建筑将会回归“自下而上“的体系,包容一切愉悦的,难过的场所。02“田埂思想”的缘起与植入设计团队最终决定将基地选址在杭州的临安城郊,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区域,周围有大量的居民区、绿地,对面有一些小工厂,地块上还留有原生的农田、山溪、古树,该地块还有最突出的“城中村”问题。△场地选址△场地现状城中村的产生是当今社会技术、信息快速发展的体现之一,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农民离开了乡村进入城市,变成了居民。而该地块中的大部分农民还在从事种植业,与其说这里是城中村,不如说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保持传统农耕社会的净土,城市化进度加快是否会剥夺他们的生存环境,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是否怀念曾经充满人情味的坏境?在这种双方都有诉求的情况下,设计团队引入了一种“田埂思想”。△田埂上的场景①复兴“失落的土地”:抽取农耕中的田埂这一元素,曾经的人们在田埂上有许多的活动——喝茶、休息、娱乐,它既是一种包围结构(田埂包围、划分田)又是交通和休憩空间,如此多功能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意义。②“自给自足”的系统:设计团队把整个地块的首层大部分架空,以减少建筑对地形和土地的破坏,保护植被。在建筑上做了大量的屋顶绿化,这些绿化大多是小型的农田或者菜地,给这块地上的农民使用,农民对整个地块上的土地进行养护,可以选择将这些果实卖给在此上班的工作族也可以自己食用,实现自给自足。△建筑形式③建筑功能:作为一个媒体文化中心,设计团队根据四块地的特性,分别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功能。将地块划分成了一块高密度区、两块中密度区和一块低密度区,赋予它们不同的功能主题,又根据每块功能区的不同,按照内部的功能如办公室、图书馆等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围合形式。△功能布置△平面图△庭院场景03对于“离散建筑”的初探设计团队希望建筑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改变以及使用者的更替而做出相应变化。考虑到媒体产业多样,所需要的空间种类各有不同,为了将不同尺度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团队成员聚焦于结构的可变性。如何去实现一种可以自由组合的建筑形式从而去创造一个混乱多元却又有逻辑性的城市?成员们决定从“离散建筑”入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离散建筑可以定义为是由连续重复的、可重组的通用离散元件集组装成的完整且复杂的建筑物。简单来讲,离散建筑的建造过程就如拼搭乐高积木,这些相同的“积木”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发挥着柱、梁和覆层的功能。在离散“元件”的设计上,成员们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所采用的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榫和卯完全相同,相同的两个构件能够拼合出三种不同的体块。△榫卯拼合方案由榫卯获得灵感并将它作为连接结构,衍生出了四种基础框架元件。△榫卯照片将四种框架元件两两自由组合,能够形成近百种不同的构造。由于其连接结构朝向的不同,两个结构的连接方式亦有不同,这就导致一个节点可能会有多种组合方式。一栋建筑有成千上万个节点,由这些随机的节点拼建出的建筑也将会是无法想象的凌乱。△榫卯节点可能性所以,为了使一个节点具有组合的唯一性,设计团队规定了元件连接的方向。如果将这座建筑的连接部位全部呈现,那么将会看到无数个完全相同的榫卯结构。△框架内节点展示由于团队是为框架设计“离散”,所以考虑的空间更新周期较长。框架是建筑的结构部分,所以一旦改变,就要将依赖于框架的部分全部更替,比如墙、饰面等,这样就导致改变空间会“大动干戈”,所以团队将空间改变的周期单位为“年”,这并不是指改变空间需要的时间,而是整个空间的更替周期。作为媒体文化中心,考虑到建筑是更多地被当作工作场所去使用,团队为建筑的运营也设计了一套系统。整座建筑以立体空间进行租赁,所以空间的计数单位为“立方“。使用者通过平台选择空间的位置、大小、功能、划分方式,由计算机计算出多种优解供共选择,再由工厂生产所需,最后由机器人搭建落地。△租赁场景04充实又忙碌的暑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一件事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就在设计中期阶段对于如何利用榫卯结构,以及如何去制作它,使用它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进行辩论的时候,成员们还邀请了指导老师和系里的同学。辩论主要分为两派,正方主旨是:榫卯经地下工厂加工,将最小单元运送至指定地点经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拼合;反方主旨是:榫卯构件由地下工厂生产,所需要的构件打包完成,运送至指定地点,再进行组装。将主旨阐述完成时候,两大阵营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如果现场施工,污染如何避免?地下装配后,空间的可变性如何?建筑的可变周期应该是多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被抛出,最终,讨论的焦点聚集在榫卯的可实施性上。辩论结束后,设计团队开始制作榫卯单元,利用实验室的两台3D打印机,将榫卯构件打印出来,将其进行拼合,发现榫卯构件异常牢固。最终,提出了“售卖空间”的运营模式,从指定APP进行下单,拼合出自己想要的空间形态,下单至工厂,最后空间与空间进行拼合。辩论是一种讨论、交流方案的方式,促进团队成员们对方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实验室的一角-获奖团队成员--INTERVIEWSWITHMEMBERS-
获奖团队成员
李尧
浙江科技学院
获奖团队成员
王蕾
浙江科技学院
获奖团队成员
王则华
浙江科技学院
获奖团队成员
朱梦婷
浙江科技学院
9月新的一期线上竞赛挑战基准杯和eVolo摩天楼竞赛▼
-END-
-往期精彩内容:
·全球建筑竞赛
天作奖竞赛开题︱后疫情时代的建筑提问中国建筑新人赛开启!附获奖作品解读天华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获奖公布谷雨杯竞赛开题︱空间折叠:疫情下的城市生活空间UIA-霍普杯竞赛开题︱乡村困境——新乡村规划eVolo摩天楼竞赛获奖作品公布!中国十组作品上榜城市/乡规划设计专业国际竞赛合集SKYHIVE摩天楼挑战赛获奖作品公布!VELUX区域最高奖首发作品解读《光之疗愈》霍普杯一等奖解读:《古城起搏器》,城市乌托邦基准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决赛获奖作品PAVILIONOFHUMANITY建筑竞赛获奖作品解读谷雨杯获奖作品首发!湖南大学团队夺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zhaibenben.com/syjs/1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