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饮食
生育饮食

您现在的位置: 生育饮食介绍_生育饮食分类 > 生育饮食食谱 > 漫话七夕古人如何巧过七夕答案在这里

漫话七夕古人如何巧过七夕答案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3-4-15 12:39:34   点击数:
白癜风用什么药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442971.html

农历七月初七,我国传统的七夕节。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宋盛行,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关于七夕节,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神话——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并生育了一双儿女。玉帝大怒逼织女离开人间回到天宫,只允许她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见一次。到了七夕之夜,地上所有喜鹊都飞到苍穹的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踩着鹊桥得以团圆。据说,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谈话声。

现实中,“牛郎”和“织女”是两颗比太阳还要大的恒星,它们之间相距16光年(约有万亿公里),银河也不是“河”,而是比牛郎星和织女星更加遥远的恒星群。因为遥远而又密集,星光连成一片,视觉上就成了一条“河”。

不过正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七夕节这天,世间无数有情男女便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婚姻上的巧配和姻缘美满、生活幸福。

传统七夕节的内涵,也并非单纯与爱情有关。在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产生之前,七夕节便已存在,这从它众多名称中即可看出。七夕节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广东则称为“七娘会”,台湾称“拜床母”。

七夕节还被称为女儿节,或称作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不仅内涵丰富,习俗也多姿多彩。

乞巧。就是姑娘在七月初七晚上聚在月光下,摆一碗清水,各自取绣花针,进行投针验巧。浮针于水面,看水底月影,散如花,动如云,以此判断女红巧拙。月影下,谁的花云美丽,谁的手就巧。还有一种叫赛针比巧。就是预备黄铜制成的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就是手巧。

其实,古人乞巧并不限于七夕这一天,原来正月和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直到宋代以后才有了七夕乞巧,宋元时期变得越发隆重,还出现了专门卖乞巧编织品的“乞巧市”。

拜月。七夕夜,古代女孩们要拜月,拜月前要先沐浴,浴毕换上盛装,摆上时令瓜果,点燃香烛,仰望天空,朝天祭拜。此时香烟袅袅,轻衫飘飞,静默中对月倾诉心愿。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七夕节也有独特的饮食习俗。两汉以前多为尝黍饼;魏晋南北朝时流行吃汤饼;唐朝这天则吃斫[zhuó]饼,意味圆满;宋代时,巧果、荞、花瓜及晚清年代“红娘自配”等食品比较流行,这里说的巧果是江浙一带的油炸小食品。花瓜是七夕这天,待字闺中的女孩在瓜果表皮上雕绘上一些图案成为“花瓜”。“红娘自配”则是用大虾和鸡茸辅以多种配料,烹饪而成的美食。

据汉代文献所载,保护天下读书人的神祇“魁星”,诞辰也是七月初七。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会在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另外,《世说新语》中记载,七月初七东晋名士郝隆谷中仰卧,意在晒书,这一天又被称为晒书节。这些风俗与七夕节凑在一起,浪漫而又热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但愿所有乞求美好姻缘的人们,都能心想事成,幸福美满到永远!(作者/李晓辉)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国各地民众都要围绕着这一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有的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有的依然留存至今。

喜蛛应巧

过去七夕,陈瓜果于庭中乞巧,会捉喜子(蜘蛛)在瓜果盘上结网,第二天再看织网的稀密、有无、圆正来验巧。

穿针乞巧

古代宫女在七夕时节,会登上乞巧楼,揽月穿针。而在民间,少女们拿出绣花针,捻着五色丝线,凤凰、鸳鸯、各色花事,皆是入手的主题。

投针验巧

明清时期,人们爱玩“投针验巧”。就是盛一盆“鸳鸯水”,即白天和夜晚的水混在一起。从乞巧节前夜开始晾晒,到了第二天,水面上会结有一层薄膜。七夕中午,姑娘们挨个抛针到水面上。如果针影变成各种形状,比如花朵云彩、飞禽走兽,说明得了巧。若只是直直一根,成不了样子,那就是乞巧失败了。

洗发染指甲

七夕这一天清晨,姑娘们会起个大早,她们采集柏叶来煎汤洗发。水也讲究,不是井水,要用泉水,有的地方还把它叫做“天孙水”,用来洗过头发,就能得到织女的庇佑。

姑娘们还会将凤仙花的花瓣放在小钵中捣碎,加进明矾搅拌,色泽均匀后用来染指甲,十指纤纤玉笋红,如琥珀可爱。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有一种样式叫做“方胜”,两个菱形压角相叠,寓意两心相通,这是女儿家的含蓄;后来心灵手巧的女子会创造出一个个新奇花样儿,或是奇花异鸟,或是故事传说,人人祈盼自己变得灵巧起来。

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甘肃西和县乞巧节、浙江石塘七夕习俗、广东天河乞巧习俗和湖北郧西七夕也陆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西和乞巧节

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及礼县的永兴、盐官等地。

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结束,前后历时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石塘七夕习俗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16岁以下儿童祭祀七娘妈祈福。16岁是孩子长大成人分界线,以后不再参加祭祀,因而这一活动在当地称做“小人节”。

天河乞巧习俗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延续古风。社区剧团还演出牛郎织女故事。

郧西七夕

郧西七夕是在郧西境内的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以祈福乞巧为内涵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

“请七姐”是七夕习俗的主要仪式,它通过“请”“问”“送”三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等。此外,还有男人们挑水“盛七水”、给黄牛带花环“贺牛生日”,妇女们“比巧工、做巧食”,姑娘们“染指甲”,老人们“观星辰”(预测旱涝),少男少女们“葡萄树下听夜话”,一家之主们“放河灯”等祈福乞巧活动。同时,以七夕文化为内涵而对数字“七”崇拜的“七成八不成”相亲习俗也在郧西代代相传。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宫词

(宋)王仲修

长生殿里更阑后,

乞巧楼前月上时。

河汉玉梯三十六,

不知谁见画蛾眉。

七夕

(金)元好问

天街奕奕素光移,

云锦机闲漏箭迟。

谁与乘槎问银汉,

可无风浪借佳期。

七月七日

(明)刘基

百年佳会几今宵,

脉脉相看一水遥。

漫道天孙解专巧,

却教乌鹊为成桥。

七夕

(清)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

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

遗我庭前月一钩。

素材来源

文旅之声凉山移动

综合整理

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惊喜等着您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zhaibenben.com/sysp/1660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